2023-06-04
“薇电影”生命不能承受之青春

很久以前,当电视荧屏上那个尊龙人生就是博登录青春稚气、直眉瞪眼、装疯卖傻、一副没头脑和不高兴感觉的“小燕子”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时候,大概没有人想到:十几年过后,她会成长为一个有头脑的女导演,并在她青春渐逝之际拿出了这部题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导演处女作。
与同时代的章子怡、徐静蕾、周迅相比,赵薇刚出道时曾经一度更具偶像感、更家喻户晓、更拥趸众多,颇似后来的李宇春。同时她毕竟年少成名——起家于内涵贫乏、套路庸俗、煽情廉价的琼瑶剧,难免给人留下偶像感觉有余、演技实力不足的印象,因而也更多地被低估着。另外给她带来不良影响的还有她大大咧咧的个性,尤以著名的“军旗装事件”对她的形象一度伤害最大。再后来,她的星途不复曾经的光芒万丈,只有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类作品偶尔小小的灿烂一下,倒是生活与情感的传闻不时被八卦媒体肆意消费。
随着她进入中国电影最高学府——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研究生,随着她选择了身在幕后却最能把握电影创作走向的导演专业,随着她拜在当代中国电影导演中最特立独行又高深莫测的田壮壮门下,彻底颠覆了大众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小燕子”形象,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却又似乎暗示着某种传奇。
这一切都给赵薇铺垫了走向低调的台阶。所谓“走向低调”不是“走向低谷”,有时就是那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顺着这样的台阶走下去,曾经红极一时的大众偶像也许会不知不觉就泯然众人矣。可是如果在低调中坚韧地拾级而上,也会达到某个对于大众偶像来说原本不敢奢望的高度。此刻,赵薇以这部《致青春》幸运地成就了后者。这样一部电影,有清新的文艺范儿、有优美的时尚范儿、有好看的商业范儿,以半路出家的青年导演处女作而论,殊为不易了。不过客观地看,《致青春》对于赵薇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不是。
赵薇导演很讨巧地选择了大学生活这样一个大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以爱情来提纲挈领展现青春的颠沛流离,精准地挠到了当代都市小资白领们的情感痒痒肉——而这个群体也正是中国电影观众的主力人群。赵薇导演更是利用了大多数青年导演难以企及的人脉资源构建了一个群星璀璨的“大拼盘”,呼啸着划过商业院线的苍穹,引无数粉丝竞折腰。有了这两点,中国电影的主流观众就足够全心投入了,而以情动人的结果是俘虏了观众的感情。此情此景下,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原理,《致青春》不会有太多差评。但我还是要说,“薇电影”这初试啼声,虽然十分响亮,却还远不完美。唯有意识到不足,才不会陶醉在票房的天文数字里,才会有赵薇导演之路上的下一个更加里程碑。
《致青春》很像当年的样板戏,人物类型各异,却有脸谱化的倾向。对于大多数都市白领来说,他们曾经的校园青春生活一定是附着在这部影片中的某一个人物身上的。无论是郑微、阮莞、陈孝正、林静还是朱小北、黎维娟、老张、许开阳、赵世永,包括出场不多的曾毓、施洁和那一男一女两个胖子,让他们站成一排,每一个人身后都会有长长的队列。脸谱化的好处是让观众一目了然、爱憎分明、快意恩仇,很多成功的商业片走的都是这个路数,包括最近票房屡创新高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和《厨子戏子痞子》。如果脸谱化的样板戏算是导演入门的第一重境界,赵薇的这牛刀小试已经称得上锋芒毕露了。可人生毕竟不是可以简单归类的,人性的复杂程度也常常一言难尽,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常常不是众生相的罗列展示,而是挖掘少数个体的灵魂深处进行解剖——就像赵薇的导师田壮壮前些年重拍经典影片《小城之春》向费穆致敬所做的那样。
同样令我骨鲠在喉的是赵又廷。他是个很好的演员,可惜出现在这里并不合适。我可以理解时下市场对导演的压力有多大,但是这依然不能作为《致青春》错误地选择赵又廷来演男主角的借口。陈孝正的坎坷家世和艰辛的成长背景在电影里交待的很清楚,而饱含富家子气质的赵又廷搁在那样一个宿舍里哪里像最艰苦奋斗、卧薪尝胆的那个“苦孩子”。再加上那一口挥之不去的台湾国语,每每令人出戏。全片中只有他接受杨澜采访那一段还像那么回事儿,其他时候都很怪怪的。这一点赵薇需要向姜文学习:为什么《鬼子来了》里边的日本鬼子不让长得像日本人的中国演员来演而且用的是中国观众并不熟知的几位日本演技派?现在仿佛一提票房和市场就顺着最简单的思路去向明星要生产力,全然不顾这明星合适不合适。前两年《观音山》那样一个小城故事也是弄来个一口台湾国语的帅哥陈柏霖来做亮点,如果说在东京电影节上糊弄听不懂中国口音区别也不熟悉中国国情的老外还可以,给中国观众看实在很别扭。
幸好这里还有丰富的情感和命运寄托,可以供中国的电影观众狂欢式地消费。青春无悔,已经被说滥了,而且往往是青春有悔者嘴硬时用来给自己鼓劲儿的,真正无悔青春的人其实根本不会站出来说。倒是爱情如元稹所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致青春》里同学们,都是被“沧海”呛得死去活来的,所以他们的结局总是精神上遍体鳞伤、肉体上苟且偷生。虽然有害怕 “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样的人”的警觉,不过为了证明大家还不是行尸走肉,就要来点亮色。于是,大家一起《致青春》。
最后剩下一个问题是:曾经,我们拿青春赌明天,那么今天,我们拿什么致青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