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1
从“五四三二一,点火!”到“地心引力”

尊龙人生就是博d88电影这门艺术从诞生之初,为人类提供惊奇的影像画面便是它的一项应有之义。有鉴于此,还有什么比拍摄挣脱地心引力,飞向浩瀚的宇宙更令电影工作者们心驰神往的呢?
1
全球第一部科幻电影亦是第一部讲述人类登月故事的《月球之旅》(1902年)诞生了。这部只有14分钟的黑白默片,以科幻小说鼻祖儒勒·凡尔纳的经典作品《从地球到月球》为蓝本,又融合了另一位科幻小说巨擘H.G.Wells《首个月球到访者》的部分情节,由魔术师出身的电影大师Georges Méliés自编、自导、自演。它的出现开启了后世科幻电影浪漫主义风格的一派,并贡献了人类影史上首个外星人形象,一个叫Selenite的半人半虫的怪物,Selenite在电影中的结局是被其中一个天文学家摔在地上爆炸而亡——后世凡是把人与外星生物间关系定义为你死我活的,都该给它立个牌位。
2
还是在那个时期,欧陆上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拍摄了《月宫淑女》(DieFrau Im Mond,1929)。这部名称多少有些香艳的电影,在展现人类飞天手段上却并不含糊,可以说开启了科幻电影考据、写实主义风格一派:电影清晰地预示了人类将通过发射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带向太空,从而实现了载人飞行,进而成功登月的历史流变。电影中扣人心弦的倒计时,还为科幻影迷贡献了一句经典的台词,“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
3
1961年,苏联空军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航天运载器“东方”号飞船,完成了首次绕地球飞行。就在“东方”号着陆的当天下午,美国总统肯尼迪便召开了空间事务应急会议。会议的结果是举全国之力的“阿波罗”登月工程出炉。美苏的太空争霸让彼时的科幻电影也火药味颇浓,007系列影片《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1967)》中不仅展现了美、苏火箭升空,更展现了太空人出舱行走。“飞天”是中国神幻作品中绵亘不绝的意象与传说,1970年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但国内电影人并没有据此拍出科幻电影,发射过程中的一些画面后来倒是经常出现在科教宣传片中。
4
人类科幻电影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也出现在这一时期,那便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很多人到现在也没看懂电影开场后那群猩猩围着一面黑色的石碑撒花了近二十分钟是要表现什么。同志影星洛克·哈德逊睫然退场,“谁能告诉我这片子究竟在讲他妈的什么玩意儿?”,“这是让你体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一名17岁的高中生替导演作答。一问一答,可以视作人类对这部电影的基本态度。该片编剧和原著小说的作者阿瑟-克拉克是这么评价电影的,“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们就失败了,我们要提出的问题超出我们的想象”。抛开电影被越说越玄的神启以及宗教意义不谈,它毕竟在《蓝色多瑙河》的乐曲中呈现了浩瀚的宇宙画面。
5
1977年的《星球大战》开启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乔治·卢卡斯第一次将CG技术和传统的电影特技融合,造就了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影像奇观,而CG动画所带来的革命性阴影、光照、材质、景深等效果也一直延续至今。伴随技术爆棚的,必然是人类想象力的飞跃:彼时科幻电影开篇一般都设定在了距今数百年后甚至更久远的未来。那时,爱因斯坦理论中广为人知的“光速无法超越”早已被打破,穿越、平行空间、多维度等景象已然司空见惯。但电影的故事内核,却很明显地能从中世纪诸侯混战的欧陆上找到影子。当然,骑士手中的武器不再是铁矛,而是一把激光剑。殖民与反霸的命题也深刻地印入这类科幻片的主旨,即便今天全球最卖座的单片电影《阿凡达》也不例外。“We are not lonely……”人类探寻宇宙的一大初衷便是探索、接触地外文明,而电影人所创造的地外生物并不是都像E.T那么卡哇伊,让不少女性观众惊叫着跑出影院的“异形”出现了,它也让科幻惊悚片陡然发展成为一大类型。
6
上世纪90年代的科幻电影是以一部颇具悲情色彩《阿波罗13》开启的,电影取材自真人真事,汤姆·汉克斯那句“Houston,We have a problem”。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台词:“休斯顿”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中心所在地,而“问题”则是新千年诺查丹玛斯的末世预言搞得世人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彗星真的要撞击地球该怎么办?至少在那时,休斯顿是全人类惟一的希望所在。
7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IMAX技术逐渐成熟。那些在科技馆、天文馆等科普机构中最早接触这一放映模式的孩子,正是今天各大院线IMAX“大”片的拥趸。在巨幕上展现无垠的宇宙,还有比这更好的主意吗?2002年,IMAX公司与环球公司联手推出《阿波罗13号》的IMAX版本,是为利用IDMR(Digital Re-mastering)重新制作技术把传统电影转换成IMAX格式的第一部作品,从此“大片格”不再仅仅是科教片、纪录片的专属,商业大片的制作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8
眼下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虽然被很多人说成是《2001:太空漫游》的2.0版,但骨子里则更像是接棒李安的艺术转向——最无限的自然环境,前者是茫茫大海,后者是浩瀚宇宙,这也是电影为何要选用IMAX 3D来呈现最大的理由;最有限的矛盾关系框架,前者是一人一虎,后者可以说全片只有两个演员出镜,更本质的冲突其实只有女宇航员内心的天人交战:天要我亡,但生命可贵,求生本能中,人性张扬,光辉熠熠。
110年间,从银幕上那枚射向月球的炮弹算起,人类的飞天梦终于在“地心引力”下平安落地。当桑德拉·布洛克抓起地球上的一抔土,缓缓地起身并均匀地呼吸……镜头机位给了她仰拍的角度,这不是巨幕上第一次如此清晰到纤毫毕现地展现一个人美丽的胴体,却又是第一次一个“人”真正占满了整个巨幕。毕竟,没有什么理念与主义会永垂不朽,人活着是最难的技术。而如何去活,更是最深刻的哲理。